壹個偶然的機會,我在網上結識了壹位西班牙友人,出人意料的是,他除了精通漢語之外,竟也對中華文化頗感興趣。
有日閑聊,西班牙友人隨口問道,“我想繼續學習漢語,妳們說我是去中國大陸好呢,還是去台灣好?”
另壹位友人立即不假思索得說,“當然是去台灣好了!”,西籍友人得此回答後,半晌未作聲。見此狀況,我便順勢說道,“其實中國大陸也很不錯,建議妳到大陸來學習,若妳選擇台灣,閑暇時,希望妳能來大陸走壹走,瞧壹瞧。”
那豈料此語壹出,另位友人竟然較真了起來,“千萬別來中國大陸,學習中華文化得去台灣。”
聞得此語,我壹時語塞了。沈默片刻後,我還是立場堅定,不甘示弱的說,“學習中華文化,建議妳來中國大陸,若妳選擇台灣,閑暇時,妳壹定要來大陸走壹走,瞧壹瞧。”
“台灣的環境比中國大陸好,中華文化在台灣!”另友有些激憤。
此番回答,我在平日的生活中也經常聽到,但我卻壹直不這洋認為。誠然,從人文環境的角度出發,現今臺灣在某些方面優于中國大陸,但這些環境方面的障礙,對於潛心做學問的人來講,應該都是可以克服的。據我平日觀察,大家常言的人文環境優勢不外乎爲正體漢字與閱讀。現今中國大陸雖以簡體字爲官方書寫漢字,但他也並未排斥大家研習與書寫正體漢字,而在這個網絡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閱讀對于有心人而言,也並非難事,以此觀之,台灣的環境優勢也不見得太過明顯,再者,若想在體識文化與做學問上有所成,外在次之,重內修才是不二法門。
當然,這些道理也非所有人都明白,畢竟做學問與體識文化是件苦差事,誰也不願做苦行僧。既然不想刻苦勤奮閱讀,那就到處走走瞧瞧吧,用最簡單與最直接的審美方式來感受文化,肯定會讓人身心不至困乏,進而樂此不疲,同時也會情景交融,受益匪淺,領略文化之精髓,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爲呢,這也正是我爲何煞費苦心推薦西藉友人盡可能來中國大陸走壹走,睢壹瞧的原因之所在。
另友聽罷,好像還有不服之處,“體悟中華文化在台灣就可以了,爲何非得到中國大陸來?”
學習與體悟某種文化,除了學習該文化的語言系統與傳承書籍外,了解孕育該文化的地域形態也是至關重要的,他不但會讓妳領略到該文化的魅力,同時還會讓妳更上壹層樓。
學習中華文化若僅僅只是在台灣,那是遠遠不夠的,這就如當今國人興起的國學熱,把國學稱爲儒學,而不知國學還涵蓋著其他文化,如:西夏,女真等少數民族文化又算不算國學呢。中華文化兼容並蓄,源遠流長,那麽,我們體悟文化又怎可少去這塊曾經孕育過五千年文明的大陸,況且台灣也沒有黃河,沒有長江,更沒有江南水鄉,塞北大漠,這些傳統詩詞中常見的地域形態,如若不來中國大陸,妳又怎能體悟與深刻理解呢。
談到此處,我突然想起了台灣有則新聞報道,台灣孔廟的遊客量近年來有所下降,究其原因,外國遊客都去了山東,就連外國人都知的道理,我還耗盡唇舌,弄得身心疲憊,真讓人不禁有些悲歎。
幾番唇槍舌戰下來,最終,這位西藉友人還是選擇了台灣,而我也還是贈他了那老句話,體識文化,外在次之,重內修才是不二法門,閑暇時,歡迎妳來中國大陸走壹走,瞧壹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