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城

夏日,偶爾在濕地公園江邊喝茶的我,總會覺得心裡缺點什麼,可園內又不乏景致。後來暗地裡思之,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看山看水,卻沒有看到心中的城。也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會有座城,他可以為人,為事,為物,而我心中的城卻是文化。但要尋得此城,又談何容易?故我常常臨江嘆惜,她在何處。

今日出差至昭化,事畢,又恰逢週末,同事們就決定在茶樓休憩,緣由我牌藝不佳,又聽聞古鎮就在附近,便對此心動了起來。邀他們同行,卻被婉拒了,遂只有我一人固執的前往。

本以為只有幾公里的路程,結果我卻在烈日下走了一個多小時,雖很緩慢,但不錯過沿途之景,于人生卻也有另一種美的姿態。也或許用這樣的方式去拜訪,才夠虔誠。

黃色的「漢旗」夾著石板路,思緒流轉到路的盡頭,就應是古鎮了。兩旁收割起了包穀杆,風竟使我有機會聞到了泥土的香味,讓人體會到,許久未曾有過的親切感。正當我忘情投入時,此前的憂慮,卻於此刻應驗了,今日一行,我餘資甚少,無票,我又怎能進城!難道虔誠千里的徒步,換來的也只是拒之城外!難以接受!我熱血沸騰的亂竄,直到走上另外一條路時,才豁然開朗。

原來沒有門票,也可以入城。可誰又能想像這座三國時期的峰火邊城,古時兵戎頻繁,而今卻是此等幽靜閒適,更有三國後的歷朝歷代,

誰又能言明,只可謂時空浩渺,時過境遷。我們不需要太多的古建築,但我們卻需要讓人感受到歷史的時空與文化的厚重,這也就足矣。

可能是我太過於念舊,總喜歡青磚黑瓦和那些長滿青苔的石梯,走在石板路上,烈日高懸,悶熱的風撫過屋簷下的燈籠,在這烽火邊城內,你俠骨柔腸途經的人家,或許就是我們常常所追尋的天涯,只不過沒有了炊煙嫋嫋,沒有了肉菜攤,沒有了小販叫賣,古鎮的靈魂便荒蕪了不少。我避開商業遍佈的主道,轉進了寂靜的小巷,陽光照在小徑兩旁斑駁的磚牆上,我如若跟隨著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在前行,只不過波濤早就不再洶湧澎湃了。可誰人又能預料,正是如此,接下來的景致,竟令我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辜家大院

見過了眾多古跡,唯獨辜家大院,讓我倍感親切,也或許是先前對於古跡並未有過細膩的體識。但對於他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而言,此譽於大院,也定是無可厚非的。有過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有過淒美絕倫的愛情故事,他承載著的太多不平凡。而若有江南庭院風格的四合大院,置身其中更是怡然恬靜,放眼環門的景致,更有潑墨山水的意境悠然。此時,若再添一場雨,沏壺茶,小樓聽雨,暫忘塵囂,豈不更是美不勝收,而那時的你是否又會撐著油紙傘,與我在此相遇呢?

緣由無票,城內幾處景點,都拒我於門外,我只能遠觀,但也並非全無收穫可言,追尋文化,絕不能錯過的是,先賢的碑帖與字跡。

碑帖上的字

在縣署門口,我用力的擊鼓,只為了切身體會古時的風土,還原當時的民情。而門口石碑上刻著的「越訴笞五十,誣告加三等」,卻無不讓人肅然起敬,令人嘆服的是,我們的祖先于此就已經建立了,此等先進的律法制度,而古鎮也因此具備了完整意義上的城市文化系統,這也可以看作是一座城市興盛的標誌之一。隨著巷道,我繼續體悟著,這條深邃的文化暗河。在考試場外,「文武百官至此下馬」幾個大字,格外醒目,追溯古時,文弱的書生,不遠千里,爬山涉水的前來求取功名,觀其字,必會欣然,而此種尊重文化的態度,也實乃文化人之福。爾後所見的「梅氏貞節牌坊」等,更是先祖們的生活立體狀態反映,與對道德文化追求的深刻寫照。我陶醉於其中,可又難免會有些失落,殘陽照在斷垣上,人們拆除了破舊的房屋,修造著新的仿古建築,巷道兩旁的商店,面面相覷,只有那破舊的石碑,佇立在風雨中,和歲月一道模糊了。

聽說站在瞻鳳門的古城樓上,能看見鳳嶺山上的鳳凰,但登臨若能望見祖國的大好河山,農家的炊煙嫋嫋,百姓的安居樂業,那麼鳳凰,見與不見,又有何妨呢。

本打算再去渡口賞玩,豈料同事牌藝切磋作罷,只得速返。而對於這座城,我就是位有緣人,雖意猶未盡,就餘作下次再來嘗鮮吧。

2 comments / Add your comment below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