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最近想在縣城買房,他問我值得嗎?這樣壹個具象問題怎麽可能三言兩語說清楚,我思考了很久沒有回答。
作為無房壹族,我向來不愛談論樓市。
壹是深刻理解自己的社會定位(階層),高瞻遠矚的大棋局與我這樣的農民工基本沒有關系,再怎麽透徹的宏觀分析,除了掩飾貧窮的自尊以外,其他幾乎都是瞎扯淡,畢竟錢是硬頭貨,妳有嗎?妳家底夠份嗎?與其沒有實力的高談闊論,還不如本本分分打工,提高家人生活水平。
二是追求生命寬度,我始終認為人短暫的壹生應該盡量去做壹些有意義的事。當大多數城市網絡社交組群討論最多的話題是房地產時,我無意之中總感覺自己是悲哀的,生活真是多麽貧瘠與無聊。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我沒資格亦無批判誰,我亦不高尚,我只是想拋棄世俗價值,從肉身凡胎的平等角度出發,遵從個體靈魂自樂的表達。也許妳會說我就壹個窮逼,還真特麽矯情。
不容置疑,國人對於房產的情感確實太過復雜。
房地產是貨幣蓄水池,有壹套大產業生態鏈,上遊關系建築、建材、鋼鐵、機械等行業,下遊關系家裝、家電、物業等行業,我並非經濟學家,這裏就不多表了。
人們常說國人對於自有住房存在特殊依賴的安全感,這似乎又並非完全是壹種情節。城市房屋在國內除了居住屬性以外,生活附加價值諸多。城市房屋捆綁了教育、醫療、交通等社會資源,更重要的是隨著時代發展,住房成為了婚姻嫁娶與成功的標配。有港女在節目中連爆金句:“有樓有高潮,無樓咪白撞”。我雖然很反感這樣極致物化的看待生活與感情,但是現實不正如此嗎?我曾看見,有人為了壹套房子,將女兒許配給傻子。房子對於國人來說,有人幸福,有人痛苦,還有人可能噙淚淺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回歸正題,小李在縣城買房到底值得嗎?由於每個人的經濟條件與現實處境都不盡相同,我梳理了幾個維度供他對位統籌思考可能更好。
1.個人方面:購房是壹筆大宗商品買賣,動輒幾十萬首期款,普通家庭傾盡幾代人財富,富裕家庭相對輕松。縣城置業說明個人活動半徑或多或少會輻射到此,我對個人進行劃分:
壹是在縣城有穩定工作的人,如公務員、教師、醫生、國企等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二是在縣城有世代家族事業可以延續的人;三是在縣城生活的商販、個體戶;四是縣城原住民,如城中村居民、城內拆遷戶;五是縣城郊區居民;六是縣域鄉鎮居民。
除此之外,還得考慮幾個方面:壹是父母是否有穩定的工作或退休金;二是個人是否準備結婚,是否已婚,是否生育孩子;三是個人名下是否已擁有住房;四是個人工作是否穩定;五是個人及家庭是否具備存款;六是個人及家人是否身體健康等。
比對以上維度,大概能夠定位個人經濟實力,畢竟購房需要強大的家庭或個人經濟實力作後盾。
2.工作地點:壹是縣城工作;二是縣域內工作;三是縣域外較近的地方工作,如本市、本省城市;四是縣域外較遠的地方工作,如外省城市。工作地點直接影響房屋的使用屬性,近縣域工作者居住屬性偏多,遠縣域工作者投資屬性偏多。
近縣域工作者,剛需群體應該不會過多考慮其他因素,畢竟安家自住是第壹要務,名下有房產者壹般考慮改善為主;遠縣域工作者,如果名下沒有房產,在沒有經濟壓力的條件下,購房首要考慮工作地較佳。
3.縣城環境:首先我要強調壹個內容基礎,這裏討論的縣城處於中西部地區。
壹是發展前景。縣城壹般經濟體量較小,如果沒有強大的工業產業支撐,大多依靠土地財政與轉移支付。縣域內除了政府機關單位,其余工作崗位基本與大型基建項目、餐飲行業有關,這樣缺乏活力的經濟結構在縣域內部循環,導致人口外流。這裏需要註意的是,縣城是否存在其他政治方面的優勢,如行政區劃調整升級、發展規劃等;縣城是否存在潛力產業,如旅遊業、不受地域限制的網絡產業等。縣城是否可能交通升級,如高鐵、高速公路等。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對縣城環境的把握才相對完全。
大部分投資者對於縣城置業持觀望態度,其可能考慮的是縣城發展前景所帶來的投資回報率較低。對於本地自住者與改善者來說,隨著城市化發展,縣城發展的腳步雖然緩慢,但不至於完全不抱希望,畢竟鄉鎮人口如果不能在省級、市級城市壹步到位置業,縣城還是他們的首選。現實生活中,這壹部分經濟實力不強的群體往往容易被人忽略。
二是房屋區位。縣城雖小,學校、醫院、商超等綜合配套壹應俱全。不論剛需還是投資客,核心地段肯定是優先考慮的黃金位置,自住與轉手都很方便。
4.購置用途:壹是剛需,如自住、結婚、改善等;二是投資出租;三是名下有房,滿足壹些抽象情感需求等。
5.宏觀經濟:這是壹個常常我們都充滿信心回答的維度,未來經濟形勢肯定不會太差。妳看,“人家老王前幾年月供兩千元,生活好惱火,現在不也壹樣輕輕松松。膽子大壹點,貸款幾十萬或者上百萬,過幾年,生活就好了”。
註意老王的語境是在經濟騰飛時代或者發達國家無暇亞洲的大環境下所產生的,現今還是曾經的發展環境嗎?面對美帝與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購房貸款過高對於個人而言有沒有必要,值得我們深思。
在此情況下,還有幾個方面考慮:壹是打工人能否保持長效穩定收入。比如妳每月還款5000月,這樣的收入姿勢,妳得保持20至30年,私企要顧及提前退休與失業風險;二是個人能否忍受幾十年消費降級帶來的生活質量降低?三是如何維系家庭、子女教育、父母生病等幾者支出?四是自住還是投資?目前高房價上漲的區間有多大?
部分年青人購房掏空家裏“六個錢包”,此舉無疑“殺父弒母”,自己日子也過得緊巴巴,我作為壹個悲觀且極度謹慎的人,實難茍同。多大腳穿多大鞋,購房量力而行才是真理。
假如妳是剛需壹族:在可承受範圍內就別考慮太多,買就對了。經濟環境不好,房價也會處於壹個較高位水平,不管何時妳都得購置。投資就甭多想了,自住都夠嗆,房屋出售後,新購房產難道不要補差價嗎?
但願多年以後,大家觀念轉變,讓房屋回歸居住,讓高潮回歸身體。
价值最终都是“花出去”的和“用出来”的吧!固定了资产,也就软禁了情感。放纵的肉身,也与落魄无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