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搭一座橋

近日,一條短視頻引我共鳴。視頻內容:身著樸素的母親在家長會哽咽發言表示,自己不希望孩子過早步入社會吃苦,其下班後不玩手機也不打麻將,全程陪伴孩子寫作業。她坐到腰都直不起來,孩子有時候真的很讓人崩潰。希望同學們不要辜負父母和老師們的一片苦心;自己的這些堅持,她想孩子應該會知道。

對此,一部分網民能夠理解父母害怕孩子吃苦的良苦用心,孩子是否認同父母的做法不得而知。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學習的目的;另一部分網民表示母親的這份愛令人過度窒息,容易導致孩子心理崩潰和抑郁。父母不應把自身寄望強加於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夢想接力棒」,請父母多給孩子一點私人空間,適度放手不一定是壞事;還有一部分人則表示,父母不要將本不相通的苦難傳遞給子女,刻意營造一種自我感動式親情關系。父母要加強學習,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家庭條件差的人不要生養孩子。

受短視頻網絡平臺張揚突出自我的屬性、用戶年齡等因素影響,觀點評論並不全面,我們容易陷入以點代面的暈輪效應認知。世界是一個超級復雜又難以描述的具象,任何維度的論點都可能有失公允。我們僅僅看到母親的片刻課堂發言怎好妄斷。陪伴孩子就一定控製欲極強?家長做為代表發言,孩子或許是學霸少年並喜歡母親陪伴?這些都是其他角度思考,再者許多父母可能並沒有閑暇上網發言。任何個體發言都可能因家境條件、父母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影響而難以產生積極意義。所以筆者下面只概述教育環境中的幾種表達現象。

未經受過太多教育的父母望子成龍心願急切而熱烈,其在具體教育實踐過程中面臨困境時易產生自我無力與挫敗感,並因教育方法與手段缺失而明顯焦慮。孩子渴望擺脫父母管束,極度強調個性獨立與平權觀念,選擇性忽視或認識不清真實社會的差序結構與長幼尊卑秩序規則。未婚人士缺乏婚姻生活經歷,難以深刻理解家庭多元情感,對高品質生活的極致向往產生了區隔苦難的高度潔癖。

一個家庭一條心,教育子女與教育自己。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多多在自身事業上加油使勁,適度放手,平等對待與尊重孩子意願,引領其盡早形成獨立個體的思想與精神,自主完成人生使命;作為孩子,我們應該坦然接受父母因家庭條件、時代環境等各種因素影響而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完美,理解父母不善教育表現的「笨拙」,試著找尋潛移默化的傳統家庭倫常親情關系在傳承過程中受西方個體獨立文化激蕩變量的平衡,明白父母希望子女成龍成鳳的美好心願,盡量描述自己的合理想法說服父母理解,即便家庭中的我們有時候可能相互理解超慢;作為未婚人士:我們應該充分認識成長哪能不磨礪,人生只是一場變幻莫測的旅途,歡聲伴著淚影,許多事都不可能被人完美算計。

平和認知才能令人時刻保持清醒,跨越代際鴻溝,我們需要從心搭建一座溝通的橋。